不知不觉间,就到了学期中。我的学生们遇到了他们进入初二以来的第一次考试——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临近考试的那一周,数学课已经完全进入了复习,复习了两节课后,我发现同学们的课堂气氛并不很高涨,作为班主任同时也是数学老师,我想激励他们,首先就要考察他们最近的学习状态究竟如何,一个想法一闪而过,不如设计一份问卷吧。
于是,我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这份问卷的调查对象是我所教的两个班级学生(参与调查总人数为93人),调查的终极目标是对于方才所提出的“学生在复习课课堂效率低”这个现象进行原因阐释。问卷的内容设计思路如下:
首先,我们的学生,在这半学期数学学习的重点应当是一次函数。在结束了这一章学习之后,同学们又历经二元一次方程组、数据分析的学习,同时在复习的前两节课,回顾了上学期的勾股定理和实数这两个篇章。虽说这期间,我们一直在穿插一次函数的回顾,但同学们在课下对于这个内容的学习方式却仅限于“做题”,其状态就是:“课上做笔记,课下来做题。”,我很想知道,在历经了这样紧张的学习周期之后,有关一次函数的基本内容,真正留在同学们脑子里的东西,到底有什么?同学们对于“一次函数”,有没有属于自己的最基本的理解?
只有将基础的东西内化于心,才能进一步整合知识和知识之间的联系,理清不同知识之间的脉络,从而打通全局,真正建立知识体系,向深层次构建,从而助攻复习。由此,问卷首先设计了以下三道题,只问基础。
一、问基础知识:
1.以下哪两句话是同一个意思:( )
A. y随着x增大而增大
B. y随着x减小而增大
C. y随着x减小而减小
设计意图:第1题一定要简单,同时还要让学生发现这是一份与众不同的试卷,他才会继续完成。经过对他们以往的作业错题进行分析后发现,有部分同学不能将“y随着x减小而减小”的情况转化为“y随着x增大而增大”。由于这部分学生难以自觉发现这一点,我就在这一题里做出提醒。由此,这一题在调查同学们对函数增减性质这个基础知识的理解的同时,对同学们的提出并发现问题的能力也有所考察。
调查结果:93个同学里只有2个同学选错此项。而我想,用心的同学会以一次函数图像的角度重新思考这道题。
二、问基本技能:
2.请你写出,如何在直角坐标系中求出一直线与两个坐标轴的交点?
答:
设计意图:现今的数学学习非常强调追根溯源、学以致用的课堂熏陶,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现实来源和应用,是需要在课堂上为学生们呈现并引发其思考的。然而我发现,对于某些基本技能,如果缺乏总结概括并不反复强调的话,以我们学生的能力水平,大部分是不能在问题中应用自如的。由此,借这一题调查他们对于基本方法的熟练程度。
调查结果:93份问卷中,有19人的答案与我的设想相距甚远。这个结果是值得一提的,因为这个基本方法,几乎在所有相关此类题目中(直接求交点、求与坐标系围城图形面积等题目)都会以提问等方式重复一遍这个方法,然而这19个同学中有3个是直接描述为不会。其余同学的典型错误是,或者将这个问题与求两个一次函数交点相混淆,如:
基本本可以断定,这19位同学在平时上课时,是不会听教师或者其他同学所谓的“重复式”的提醒的。当然,答案接近正确的剩下的同学中,也并非全都答得完美,将近一半的同学表述不确切,比如x、y坐标轴交点应分开叙述,而非:
三、问基本思想:
3.请你写出,你认为y=kx+b中,(0,b)这一点对于图象有什么影响?
答:
设计意图:这道题,可以说并没有标准答案,答案内容是相对开放的,旨在调查数形结合的基本数学思想,即由坐标到直线上的点的直观想象。尤其我想看一下,在经历了课堂学习与间断后,有多少同学能将b的符号很快与直线与y轴交点联系在一起。
调查结果:大多同学在此题目上提到,(0,b)为图象与y轴交点,有7位同学将b的符号与图象位置联系:有1位按b是否为0讨论,很赞;有1位按b的大小变化讨论,点赞。然而有25位同学的答案在理解上呈现错误,如概念性错误:
如果说,以上三道题是在考察学生的基本能力和素养,那么后面两道题,就是在考虑他们在数学课堂的情绪和状态。
四、问效果
4.请问你在平时数学课上的听课效果如何?( )
A.我总是很认真去听出老师所讲解的,而我还不明白、需要强化的东西。
B.我总是努力将老师讲的每个点进行即时巩固,做到更好。
C.我能听懂大部分的老师在讲的东西,并能有所提高。
D.能听懂多少是多少。
E.基本听不懂什么,都靠课下自己钻研。
F.什么也听不懂,随意了。
五、问心态
5.请问你数学课的上课心态是( )可多选
A.很开心,又将度过一段动脑的时光。
B.平常心,希望通过这节课有更多收获。
C.注意力高度集中,不想有东西学不会或者落下。
D.能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
E.紧张,希望老师下一个问题不要叫我。
F.超烦的,又要沮丧地度过一节课。
调查结果:两道题均为多选,学生结合自己实际情况作答,答案统计如上图。大多同学在这两个题目选择了B、C两项,也就是愿意以饱满的注意力参与课堂的每一个点,如果他们的选择是真实的,这个结果还算不错。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还是有17位同学在课堂心态这道题上选择了“怕被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有3位同学选择“基本山什么也听不懂”。我回看了选“什么也听不懂”的同学,发现他们对第二问和第三问的理解也比较特别,这也侧面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课堂状态之间的一个关联。
“怕被老师叫起来”,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也许这些同学在课堂上是缺乏一种安全感,怕自己的错误答案会被嘲笑吧。赵校长说过“让小孩将自己不懂的说出来,这样才会发现好多人跟他一样不懂,这样他就会很安心地去弄懂”。如何消除权威在同学心中的阴影,倾听、鼓励、宽容这部分思维比较不一样或者并不迅捷的同学,这是我应该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撰稿:张艺佩 山大附中洪楼校区数学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