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课题
    ZHUAN JIA KE TI
在成长中写作 在写作中成长
发布时间:2019-06-28      点击次数:8234

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入职五年来,我一直从事学科教学、班级管理工作。教学中偶尔有新想法,得闲时,我会动笔写一写。积少成多,有九篇文章陆陆续续在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思想政治课教学杂志上发表,被省教研员张彩霞戏称为济南道德与法治学科最能写的青年教师。回顾过往的写作经历,感觉就是在重新审视自身的成长经历。在成长中写作,在写作中成长,是对我近五年工作的真实写照。笔者梳理出粗浅的几点写作心得,既着眼于自身眺望来路、开启前路,也期能与各位老师交流分享、共享成长。

一、树立研究意识,践行知行合一

基础教育中存在着这样一种有趣的现象,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教师忙于日常琐碎,做研究的人不多,“沦为”很多人眼中的“教书匠”,而在象牙塔中做研究的人大多关注学术研究,研究出来的理论与教学实践相隔甚远,很难融入现实的教育生活。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之间存在着一条巨大的鸿沟。尽管当下有理论研究者能够主动走向基础教育,试图推动基础教育的改革,但毕竟局限在小范围内,带动力非常有限。如果广大的一线教师能够充分借助自身丰富的教学实践,自觉主动树立研究意识,自下而上践行知行合一,则能够更有效地提升专业素养,更广泛地服务学生成长,更深刻地推动教育教学变革。

高中毕业时,我有过开设课外补习班的经历,虽然在一个教室中包括三、四、五年级的孩子,但从那一刻开始,我正式走向了教育之路。从那个时起,我就开始天天琢磨孩子喜欢什么样的教育教学。大学毕业时,我顶住导师的质疑,将毕业论文的题目定为“论杜威的‘从做中学’”,梦想做一个像陶行知一样的行动派。留校读研,我选择了教育心理学,研究创造性人才的成长机制。研究生毕业,有读博的机会,但我还是想到中学里面做教师,希望做一个既可以立足一线又可以做科研的教师,在教书、读书、写书中做一个连接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的行动者。

反思自身的成长经历,正是这种对教育的热爱和对教育研究的关注,让我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多了一分用心、细心和耐心。五年时光转瞬即逝,但我的初心未曾改变。最大的愿望依然是努力成长为学科领域的专家,做一个懂教育的人,然后到最需要的地方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是我成长的初心,也是我写作的初心,我之所以一直坚持写作,最大的动力就在于此。

二、关注学术期刊,了解领域动态

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曾经说过一句话: “我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就, 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里所谓“巨人的肩膀”实际上指的是前人的研究成果。教师要进行创作,也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教师需要了解之前的研究者做过的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之上,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寻找有价值的创生点。为此,教师需要读书学习,需要关注学术期刊,进而了解领域动态。否则,你自认为的创作也许早已为人所关注,你的创作也就失去了应该有的价值。

刚入职时,“山东省教育报”上的文章给我带来很大的启发。我也尝试着写了几篇,投出去之后,石沉大海。我认为是自己水平不够。于是,等下一篇文章写出来之后,我就主动发给了区教研员,希望她能帮我改一改。教研员给我了十几本“中学政治教学参考”,告诉我阅读期刊上的文章,了解期刊的风格,按照期刊的风格修改自己的文章。通过阅读期刊,我了解了“中政参”文章的撰写风格与思路,三番五次修改之后,就把第一篇文章投了出去,初审、二审、终审,最后居然发表了。那一天是15年暑假教师远程研修刚刚结束,我坐在山大小树林的石凳上,手拿杂志社邮寄来了样刊,成就感和价值感油然而生。翻阅最初的文章,我尝试着将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进行归纳——教师的幽默感、问题的梯度感、形式的新鲜感、氛围的参与感和生成的真实感。虽然文字有些青涩,但这篇文章的发表对我而言意义深远。

第一篇文章的发表让我开始关注学科领域中的学术期刊,开始主动阅读学术期刊。通过阅读《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我了解到不同的期刊有不同的风格,某一期刊的不同板块之间风格也各不相同,因而对文章的写作要求也不一样。在阅读学术期刊的过程中,我也能够了解专业领域的研究动态,了解大家都在关注什么,这给我的教学研究提供了方向;同时,通过对学科动态的了解,我也慢慢知道哪些东西可以写,哪些东西已经有人写过,哪些东西最好不要写,对一个写作想法的新颖性和价值性会有提前的判断,教育写作的敏锐性在不断增强。

三、过好教育生活,记录身边故事

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毕竟比较肤浅,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笔者也有过类似的体会,在一件事情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越多,花的心思越多,给自身带来的思考、触动也会越大。因此,用心过好教育生活,日积月累,很多好的写作点子自然会接踵而至。

2015年秋季开学,初二学生会主席找到我,希望我能在开学仪式上发言,给同学们提提期望。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开始了精心的准备。短短三分钟的讲话,我足足准备了三天。学生看到我在开学典礼上侃侃而谈,敬佩不已,而我最深刻的体会却是“台上三分钟”背后的“台下十年功”,我把自己准备的历程分享给所教班级的孩子们,他们眼睛中闪耀着光芒,我感受到真实的教育走进了他们的内心。这是我亲身经历的故事,最后成了很好的教育资源,而且取得了很理想的教育效果。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教师自身的经历就是最棒的教育资源。得益于平时积累的习惯,我把另外两个故事一起整合到一起去,表达“用教师故事照亮生命”的核心观点,这便是我的另一篇文章《用教师故事照亮学生生命》。

这篇文章的刊发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认真做才能做得好,做得好才能写得好。”从此,我更加积极参加活动,主动接受挑战。我要求自己每学期必须上一次公开课或区优质课,积极参加学校国内、国外研学活动,主动承担外出献课,积极申请外出学习,等等。我期待着这些经历能给我带来新的刺激,进而带给我深刻的体悟。正是有了这些丰富多彩的经历,才有了后来诸如《问题精导·师生互动·思维发展》、《学生的真情告白带给我的教学启示》、《说课的天龙八步》、《课程整合三向度》、《论部编教材先导课的开课策略》等文章的相继发表。

深入教育生活,我们会产生了很多感受、体会,如果没有及时将这些故事、想法、体会记录或整理下来,很多珍贵、独家的故事就会被很快遗忘。所以,勤于动笔,勤于记录非常重要。这需要我们克服惰性,挤时间,坐得住冷板凳。因此,建议老师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时间,在总结中梳理想法,把一个个故事、反思或感悟记录下来。

四、拓宽生活视野,激发创作灵感

陆游在《示子遹》中劝勉小儿子,“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他要传达给儿子的主旨是,如果你当真要学诗的话,那就应该多注重关于作诗以外的事。不能为了作诗而作诗,增加经历、阅历、见闻,为作诗积累素材,这样才能作出好诗。作为教师,要对教育教学有深刻的见解,写得出优质的教育教学反思,需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既要深入教育生活,又能跳出教育生活,在书房与社会的课堂上洞明世事、练达人情。

2015年国庆电影黄金档,一部由开心麻花团队制作的国产喜剧片《夏洛特烦恼》一炮走红,力压《港囧》、《九层妖塔》、《解救武先生》等大片,勇夺年度票房冠军。在“没有大腕,没有著名导演,又不是著名电影公司”的情况下,电影的成功既让人眼前一亮,又令人惊喜万分。《夏洛特烦恼》的成功带给笔者的不仅仅是欢乐,更是对教育教学的深层思考。它为何能赢得观众的喜爱与追捧?给一线教师带来哪些教学启示?笔者总结出五点启示:了解观众喜欢什么,才能抓住观众的心;广泛涉猎寻灵感,坚持原创不守旧;用故事吸引观众,将时事融入故事;反复修改中提升,舞台磨练中成长;温暖的喜剧,幽默的教育。有了上述的思考,自然就有了《夏洛特烦恼的教学启示》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的发表让我深刻认识到,走出教育的书房,走进社会的课堂,依然可以获得很多教育启示。我一改之前对教育教学之外一切事情不闻不问的状态,跟爱人一起看《奔跑吧兄弟》、《王牌对王牌》、《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儿》、《中国好声音》、《经典咏流传》等节目。我会不自觉地琢磨这些节目吸引观众的原因,感受节目中蕴含的设计思维,并尝试将从这些节目中获得的启发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思维打开了,教育视界拓宽了,更多的创作灵感也不断接踵而至,我发现了越来越多的教育宝藏。

五、摆正写作心态,促进反思提升

教师为什么要写作?为什么要一直写下去?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挥之不去。我想,写作的真正目的不在于外在功利性的目标,而在于写作本身。能将思考、感悟整理出来本身就是一件令人幸福的事情。正如叶澜教授所说,教育的魅力在于创造。在创造中,我们能够捕捉自己的智慧和灵感,感受自身的独特意义和价值,积累特色的经验与成长路径。

反思自身的写作经历,如果说我发表了一些文章,那么我可以明确地表示,我被拒稿的文章更多。特别是有些文章到了终审阶段被拒稿,那会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不过,理智也提醒着我,被拒稿也是一件好事。失败可以让我更加深入地反思自己要表达的核心观点是否准确、全面、有价值,会启发我继续观察、思考与实践,会督促我更加勤奋地读书、学习、探索。如果说成功的投稿带给我自信与动力,那么失败的投稿带给我更加深刻的反思与领悟。特别是当编辑老师与我互动,给我提出修改意见时,我更会有一种拨云见雾、豁然开朗的感觉。正如这篇文章,也是中政参编辑老师提出修改意见之后,我重新梳理了自己的写作思路,更加聚焦“在成长中写作,在写作中成长”这一核心观点,文章的主旨自然更加明朗。

现在的我依然会关注每篇文章的发表,但相对于之前的翘首以待,现在更加淡定、自如。我不会急于一篇文章的发表,而是更加关注文章能否更好地将我的想法充分的表达出来,表达出来的想法是否真正有一定的水平进而得到学界的认可,而这也激励我在教学实践中更加专注、执着和深入。教师只有摆正写作心态,通过写作促进反思提升,才能更好地守望自身成长。

 

【撰稿:李建全   审核:潘奕轩】

  • 集团微信
  • 附中微信

版权所有 © 2011 山东大学附属中学

ICP 备案号:鲁ICP备05001952号-13

学校地址:山东省济南市洪家楼北路177号

咨询电话:88378724、88375996

公开邮箱:sdfz@sdu.edu.cn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洪家楼北路177号   
邮编:250100   
电话:88377096
传真:88378724   
校长信箱:sdfz@sd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