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新闻
    XUE XIAO XIN WEN
核心素养课题组进行课例展示活动——杨向东教授莅临指导
发布时间:2016-05-25      点击次数:7784

 

2016年5月18日和19日,山大附中“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和评价研究课题组”迎来了华东师范大学杨向东教授。本次课题会是在教科室王波主任的统一组织协调下,由董会丽校长、郑廷伟校长和教务处汤华财主任指导,核心素养课题组全体老师参与的课题研讨会。在老师们的期待中,杨教授分别对四个子课题组进行了为期一天半的课题指导。过程紧凑、内容丰实,让老师们受益匪浅。                                              

1464157138824088656.png

5月18日下午2点,在会议室,理科课题组拉开了本次课题研讨会的序幕。首先,由陈琦老师向杨向东教授介绍了这一阶段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以及各位组员的困惑。然后,由辅仁小学的老师介绍了她们做的一个小学一年级课例《位置》,具体内容为认识上、下、前、后、左、右。杨教授建议增加孩子的生活体验,让孩子先以自身为参照物确定位置,再以其他作为参照物确定位置,实现从自我到他我。谈到以问题情境作为出发点,让孩子在真实情境中,形成有意义的问题时,杨教授充分肯定了孙翔老师团队做的《变量间关系》单元情境设计案例。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己去获得概念,在这一过程中,建立关系,把新问题抽取变量,形成如何在情境中抽取变量的方法。实现从事实到概念,从概念到关系,从关系到结构的知识构建。在谈到苏晓虎老师做的课例《鸡兔同笼——二元一次方程组》时,我们讨论的主题放在“设置情境是前置好还是后置好?是用情境带动知识技能的学习?还是用学习的知识技能去解决复杂情境?”杨教授说,两种方式都可以促进孩子的学习,但是,基于核心素养的指向点来说,偏于情境前置。最后,为了促进山大附中年轻教师的成长,杨教授说:“每一次改革真正出来的是年轻人,放弃顾虑和包袱,不断地尝试、反思。教师要成为实践的反思者,一定要去做,不要谈空话。要有自我判断能力,做就要做好。”

下午5点杨教授与文科组的老师们进行了深入沟通。在听了文科组组老师针对探究性活动开展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之后,杨教授分享了探究性活动开展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具体实施步骤。他站在学科核心素养的高度,深入分析了探究性活动中跨学科理念的重要性和意义。整个过程中,杨教授和文科组的老师们一起分析了现有的老师们设计的几个典型案例,并针对案例设计中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修改意见。

针对老师们提出的情境创设过程中的难点,杨教授分享了自己对现行英语、语文学科的理解和创设情境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在这一问题的讨论的基础上,赵校长引申出了对中西方教育差异的关注,并在和老师们的相互交流中坚定了发觉本土教育特色的决心。

1464157179047099985.png

5月19日上午8点开始,杨教授先和评价课题组展开研讨。组长首先陈维丽汇报课题进展情况,陈老师从培养学生的“学会学习”素养谈起,围绕“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两个维度进行介绍。对“学会学习”概念进行了坚定,并从元认知策略、迁移和情感三个方面介绍了学生的学,以案例的形式展示了教师的教。接下来是课题组孙成蕊老师,围绕“基于核心素养的作文指导案例”对课题研究进行案例阐述。杨教授对评价组课题研究工作表示肯定,对老师们踏实进取的课题研究精神给予表扬。随后,杨教授对评价组的课题研究工作进行了指导,杨教授指出,评价组课题研究异于其他几个组,应该从概念界定的角度,厘清“学会学习”的内涵和外延,并依据国内外对“学会学习”这一概念的阐述和理解,提出基于山大附中教学实际的“学会学习”概念及条目,从而展开对“学会学习”的评价研究。评价组研讨会上,还有来自加拿大的两位教育专家与会,杨教授用流利而精准的语言给他们概括了核心素养课题组及评价组的相关工作,引起加拿大两位教育者的极大兴趣。

1464157434000016733.png

接下来是理综组,本次的交流主要是针对于理综组老师的问题交流。对于“核心素养尽量以情境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学习目标怎么设定才能更好的符合学情?是否可测?”这个问题,杨教授给出回答:“核心素养就是目标,它是三维目标的整合,情景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有数学思想方法,有数学的思考,能利用数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原理上可测,但是目前测不出来,平时评价可以做出来,但是通过单一测试测不出来。转向核心素养后,或许三四节课后学生没有明显的变化,但是并不代表学生没有进步,我们要改变对教育效果的认识。放慢节奏,放慢对孩子的预期,用长远的角度来看。”杨教授建议大家,不要去担心什么,要大胆的去尝试,去做案例,不断的研讨和修改,这样才能有进步。

第三个是文科组,老师们在前期利用一个月的时间进行了反思和交流,并在此基础上修改了之前的教学案例。杨教授先就文科组之前上交的阶段成果进行了点评,之后分别与各位老师针对具体案例展开了谈论。

邹子韬老师先与杨教授分享了目前项目学习中创设的单元整合最新案例,杨教授从主题式设计的出发点以及语文学科的独特性等方面进行了指导,并将语文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的语文核心素养内涵与老师们进行了讨论。

在听了杨教授与邹老师的交流之后,赵校长也与各位老师分享了中西方现行教育机制的异同点,并就课程未来发展的方向与杨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如何将中西方教育模式中的优势整合到一起,是接下来学校和项目组共同思考的问题。

    接下来,王金锋老师分享了自己关于“母亲小传”项目学习的最新理解和呈现。王老师细化了项目学习中的具体步骤和时间安排,并在之前的基础上增加了评价环节。杨教授从项目学习中具体步骤设置中的自由度、评价机制的合理性以及如何将项目学习应用于课堂等方面问题进行了指导。

整个过程中,杨教授与文科组的老师们针对项目学习和情境化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并最终形成了共识:课堂是项目学习完成的最关键的环节,学生利用课堂的空间针对活动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老师是项目的制定者和课堂的指引者。

1464156981089013478.png 

最后一个汇报的是跨学科课程研究组。跨学科组的几位老师与杨教授针对课题研究中的问题与困惑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杨教授针对近期跨学科组设计的案例给出了指导与点评,杨教授指出,目前为止,跨学科组已经找到了正确的研究方向。所有的生活问题都是跨学科的,跨学科主题的活动是开放式的活动。要带领学生去做,教师指导团队教育科研能力、探究能力必须要首先提高,对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需要有预设。赵校长补充道,学生探究课题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中孩子得到了锻炼,能力有提高,指导团队老师在活动过程中起到思路、认识问题的角度、方法等方面的指导,尊重每一个孩子的研究思路,因材施教。最后杨教授指出,学生活动的目标是很抽象的,核心素养是最终追求。不要着急去思考培养了什么样的核心素养,先设计活动,素养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形成的。一节多的时间,老师们收获的不仅是理念的更新,更对下一步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

5月19日下午,杨教授和所有课题组的成员在史地教室见面交流。首先是理科组孙翔孙翔老师代表理科组汇报了由李嘉枫老师、刘璇老师和他共同设计的案例——《变量间关系》单元情境设计。在案例中,三位老师创设了“小明交水费”的生活情境,在解决情境中一系列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完成了整个单元的学习,既收获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杨教授对理科组的设计思路给予了肯定,并针对教师的疑惑做出了详细的指导。他指出,教师应该深入挖掘学科本质,设计真实的情境,学生需要解决的不是教师加工过的学科问题,而应该是真实情境中的真实问题,这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有更大的帮助。

第二个汇报的是文科组李建全老师的《人与自然》案例。李老师以八下第一单元“人与自然”为主题进行单元设计,整合教材内容,打破课与课的界限,融入自然、社会生活,设计了一系列具有互相关联性的任务。课程开篇课,李老师遵循“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不和谐的声音——如何应对环境危机”这一主线,通过观看视频、情境创设、小组讨论、师生对话、小组展示等形式,引导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自然的破坏现状及应对方式。随后,教师布置研究性学习任务,进行调查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我们身边的××环境问题及应对之策”为课题,根据自身的兴趣确定主题,利用课余时间(一周)网上查阅资料、实地走访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制作ppt。在展示课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调查结果以ppt的形式进行汇报,每个组汇报完成后,其他学生进行提问,教师最后进行点评。课后,教师统一安排、培训,将各班优胜小组推荐到学校的“学子讲堂”,面向全校学生进行展示。

杨教授对李老师的课例做了积极的点评,提出了一点建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撰写调查报告,通过电子邮箱或写信的方式向相关部门进行反映,将学生引领到社会生活中归来,提升学生社会参与的意识,锻炼学生社会参与的能力。

第三个是文科组的王金锋老师分享了自己关于“母亲小传”项目学习的最新理解和呈现。经过了之前的修改和完善,王老师细化了项目学习中的具体步骤和时间安排。整个项目学习主要包括四个板块:倾听、阅读、编写、表达。每一个板块都可以根据学生具体的性格特点进行调整,学生是活动的主导者,老师为学生准备活动进行之前的相关资料,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这样的设置,不仅将听、说、读、写四种语文学习基本技能融进了“母亲小传”项目学习中,并在之前的基础上增加了评价环节。分别杨教授从项目学习中具体步骤设置中的自由度、评价机制的合理性以及如何将项目学习应用于课堂等方面问题进行了指导,并对此项目中对知识点的整合与任务群的理念表示了赞同。

第四个汇报的是文科组赵然老师关于“解构生活”还应在历史学科本身下功夫。赵老师认为研究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杨向东教授提到了“解构生活”,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从学科本身下功夫。史料中的情境是历史学科的特色,因此对生活的解构不能仅仅从现实生活出发,要通过阅读大量史料来体会古人的生活。具体说来,首先我们要将历史的“宏大叙事”与“微观细节”相结合来进行阅读。其次,在选择史料情境的过程中,我们要将“学科知识”与“教学知识”结合起来。再次,就是将历史教学中的“问题驱动”与“自主学习”相结合,以完成学习方式的变革。从“《清明上河图》与宋代历史”的案例开发到“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单元案例的设计,体现了我们历史学科在这方面的不断探索。我们意识到,历史学科的“解构生活”其实是学生以“生活”的方式进入历史情境,而不是用“历史”来“套”学生的“现实生活”。因此,历史教学的原动力不在于生活,而在于历史本身。

杨教授非常肯定赵老师的观点,觉得赵然、老师的探索有合理之处,优秀的历史教师既要成为一名二手历史学家,也要成为一名学科教育专家。前者为学习提供课程内容,后者在教学中把握教育价值。赵老师的单元案例在设想上也不错,但这只是学习历史的其中一种方法,可称为“回归历史”的方法。其实还有很多学习历史的方法,比如让学生自主查找资料,设置主题项目式活动让学生参与,通过历史和现实的联系来以史为鉴等等。另外,赵老师对历史学科“生活化”的批判有失片面,学习历史既要由现实走进历史,也应该由历史走进现实。例如服饰的历史就是一个现实生活化的例子,如果我们能够从历史中梳理出服饰发展的变迁并分析其历史内涵,对于我们现实生活的指导也是很有帮助的。

最后一个汇报的是跨学科组的洪家楼教堂案例(主要讲前后两个案例的设计转变历程及其中的思考),课题组组长葛岩老师先就上次杨教授指导后的工作做了三点反思,赵校长和杨教授对此频频点头,给予赞赏。对于目前所做的围绕“远足”为主题的课程开发,葛岩老师展示了行进前,行进中和行进后不同学科设置的主题课程。对于行进前,张庆举老师设计的“徒步运动”,杨教授指出作为行进前的计划,一定要根据我们学校远足的目标(时间、地点、行程等)而进行设置,课程向学生展示的不仅是准备的结果,还要让学生自主探索之所以这样准备的原因。 杨教授还进一步询问了远足这项活动的由来,赵校长讲述了远足的教育意义,即让生长在城市中的孩子能够走进自然,体验黄河,认识鹊山,在精神上实现磨砺意志和挑战自我。

1464157733487062692.png 

杨教授在看完跨学科组中各个学科围绕远足设计的主题课程后指出,学科的融入应该是自然地,无痕地,避免让学生感觉是被强加的任务;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不同课题,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或者需求来进行选择。赵校长也告诉组内老师,在进行跨学科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要坚持两点,一是教师要赋予活动什么价值,二是要明白学生的需求;就此,赵校长还从不同的学科层面分别举例说明。   听了杨教授和赵校长的话,在座的跨学科组老师都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学科组老师也提出了普遍性的困惑,在围绕一个主题活动设计课程时,常常局限在学科课标中。对此,赵校长和杨教授一致认为,跨学科本身就是大胆设想和尝试,不要完全被课标的限制住,因为往往把学生限制的越细,孩子的潜力越难以被挖掘。

    在葛岩老师谈了昨日与杨教授研讨后的三点感受后,杨教授在给予肯定后,又提出了第四点供在座的老师思考:教师提供了真实情景后,如何指导学生合理地参与活动,以及引导学生在活动后以什么形式展示,展示后的讨论和思考等。

这是一次思想的盛宴,杨教授对每个课题组目前的工作给予了肯定,并鼓励大家大胆探索。在杨教授的指引下,每个子课题组都深化了对本课题的认识,明确了下一步努力的方向,课题组的老师们也会再接再厉,拿出更好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展示给杨教授,也希望杨教授能给予更多的指导。期待与杨教授的下一次相遇。

 

  【作者:文/陈维丽、张永坤、郭琳、张如  图/李帅、张永坤  来自:山大附中杨向东教授核心素养课题组】

 

  • 集团微信
  • 附中微信

版权所有 © 2011 山东大学附属中学

ICP 备案号:鲁ICP备05001952号-13

学校地址:山东省济南市洪家楼北路177号

咨询电话:88378724、88375996

公开邮箱:sdfz@sdu.edu.cn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洪家楼北路177号   
邮编:250100   
电话:88377096
传真:88378724   
校长信箱:sdfz@sd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