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发展
    JIAO SHI FA ZHAN
    “以学生为主体、以质疑为特征、以问题为主线”的课堂教学
    发布时间:2018-11-01      点击次数:9443

    质疑式学习方式”是山大附中坚持12年之久、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包含“自主预习、合作辩疑、展示释疑、个性超市、总结梳理”5大环节的学习方式。其源头来自于我们对“数学学习能发展学生怎样的思维能力”的思考。我们希望培养有创新能力、有批判性思维的学生,我们要增强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因此“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主线、以质疑为特征”的质疑式学习方式一直是我们学校数学学科的基本授课方式。在这种方式中,质疑是关键,所以我们希望学生带着疑惑、带着问题,带着解决问题的欲望走进课堂,进而更加心无旁骛的专注于课堂。因此自主预习的有效性很重要,需要学生带着思考进行预习,能够有质疑、把握主要内容、建立脉络体系,之后学生才能在课堂上更好的发挥主动作用。

    下面以“北师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第一节《有理数》”一课为例,重点从合作辩疑、展示释疑两大环节谈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以学生为主体、以质疑为特征、以问题为主线”的数学学科理念。

    【课堂引入】

    师:通过预习,大家获得哪些主要内容?

    生:本节课要学习:1.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2.有理数的分类。

    设计意图:采取这样的引入,一方面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另一方面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了解本节课要落实的知识点。注意:随着学生的回答,老师将内容板演在黑板上,以便所有同学清楚目标。

    【合作辩疑】

    师:组长带领组员讨论导案中的内容,要求全员参与、人人发言,会倾听、会质疑,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将讨论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写在黑板上。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交流。

    设计意图: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充分调动所有层次学生的参与度,落实“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学生之间通过讨论能学会的,老师一律不再讲解”的要求,从而使得接下来的教学环节更有针对性和高效性。

    【展示释疑】

    环节一:对于主要内容之一“生活中相反意义的量”的课堂实录

    师:某个小组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学习负数有什么作用?谁能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观点?

    生:利用负数可以更加方便的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

    师:很好,其实生活中具有很多相反意义的量,你能举例说明吗?

    生:收入和支出、盈利和亏损……(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师:还有位同学问:如果我有一个秘密账本,可以支出为正、收入为负?

    生:这是可以的,谁为正谁为负取决于自己制定的标准,如果不想让别人知道,可以制定专属于自己的标准。

    师:也就是说,“标准”很关键,有些标准的制定是为自己服务的,但更多的时候我们要考虑更多人的感受,所以共性问题我们往往采取统一的规定,就好比我们习惯上描述电梯,地上为正、地下为负一样。接下来,哪位同学来解决这个问题“表示温度零上几度,零下几度,是以什么基准来说的?

    生:以0为基准。

    师:好,0就是零上和零下的分界线,那在数学上,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线,因此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下一个问题:什么数可以无限分身且本质不变?这个问题问的比较高深,哪位同学来给大家分享一下观点?

    生:我认为是0,因为0的意义很广泛,在不同的问题中,它有不同的意义。有的时候代表没有,而0℃就代表水结冰的温度。

    生:还有在海拔高度中,海平面的高度我们记为0,高于海平面记为正,低于海平面记为负。

    师:大家的发言很精彩,一个小小的0,在不同的生活背景下却有着广泛的意义,所以我们的数不是凭空产生的,只有赋予了生活的内涵,数字才会更有意义。哪位同学再给大家谈谈这个问题“为什么数的范围要扩大?

    生:在远古时代,人们采用结绳计数的方法来统计猎物的数量,随着数量的增多,发现结绳很麻烦,不能够简便的表示总数,于是人们又发明了刻痕计数、木棍计数等等,逐渐产生了自然数的概念。后来,为了解决平均分的问题,产生了分数,那在这节课中,为了方便的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产生了负数。

    师:通过这位同学的分享,我们更能体会到为了满足人们生活中的需要,数字应运而生,可见数学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简洁性和便利性。

    设计意图:新知的学习以学生提出的真实问题为主线,将每一个知识点自然的贯穿其中,问题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随着问题的解决,基本知识点的落实也在不知不觉中全部达成。这种问题的处理方式,让学生也体会到数字产生的必要性,进一步的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从而将对数学的学习提高了一个层次。另一方面,这种方式极大程度的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积极性和欲望,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在解决问题之后带给自己的成就感。每一个孩子在问题的启发之下积极的对知识产生深入思考、不断的进行思维碰撞,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享受着数学课堂带给自己的快乐和成就感。

    环节二:对于主要内容之二“有理数的分类”的课堂实录

    师:说说有理数是如何分类的?

    生:(及时板书)

    师:这两种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生:第一种是按概念分,第二种是按符号分。

    师:很好,有同学问“有理数还有其它分类吗?

    生:我还有一种分类方式,有理数分为“非正有理数和非负有理数”。

    生:这种分类不对,因为0既属于非正有理数,还属于非负有理数,0重复分类了。

    师:那问题来了“分类需注意什么?

    生:不重不漏。

    师:好,这就是分类的标准。同学们是否注意到,在有理数的任一分类中,没有小数了,那“小数与有理数是什么关系?

    生:小数可以分为:有限小数、无限循环小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其中,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都可以化成分数,所以这两类小数都是有理数,而无限不循环小数不可以化成分数,属于无理数。

    师:看来同学们都超前学习了,解释的相当完美,同学们可以记下来。(学生说的时候,老师做板书,便于所有同学做笔记)还有同学问:“无理数指的是所有无限不循环小数吗?”无理数的定义就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等我们到了初三会进一步学习无理数的形式有哪些。看这样一个问题“无理数如何分类?同学们类比着今天学习有理数分类的方式,可否尝试解决此问题?

    生:有理数按照符号分为正有理数、0和负有理数,那么无理数也可以按照符号分为正无理数和负无理数。

    师:非常好,借助类比的学习方式,可以将无理数按照符号来分类,等咱们到了初三,可以继续学习无理数的其它分类形式。还有这样一个问题:“有理数”名称的来源?哪位同学可以给大家分享一下?

    生:我看书上说,这其实是一个翻译上的错误,本来是比例的意思,错翻译成了有理,因为就称之为有理数了。

    师:确实是一个美丽的错误。有理数的英文词是rational number,而这个词来源于古希腊,其英文词根就是比率的意思,所以,有理数的另一个名称就是可比数,即凡是可比的数都可以称之为有理数。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就比较好理解“所有的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都是有理数,因为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都可以表示成分数,而无限不循环小数不能表示成分数,所以就不是有理数”。还有学生问:“是正数而不是整数的数是什么?是负数而不是分数是什么?

    生:正数按照定义分为正整数和正分数,所以是正数而不是正数的数是正分数。同理可得,是负数而不是分数的是负整数。

    师:回答正确,说明这位同学对有理数的分类理解十分到位。

    设计意图:至此,有关有理数的分类问题便解决了,学生们不仅清楚了知识内容,达成了本节的学习目标,还对有理数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挖掘,从本质上探究了有理数的相关知识。另外,数学小故事的分享,为课堂增添了一些精彩,拓宽了学生们的知识面,也促使学生加深对有理数的理解。

    课堂是学生的舞台,问题的产生来源于学生,问题的解决依赖于学生,学生在整个课堂中发挥着主体作用。老师不会越位,而是尽可能的把说的权利、展示的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这个舞台上尽情的表演发挥。整个课程的进行以学生的问题为主线,将基础知识的讲解贯穿于学生的问题解决中,尤其是展示释疑环节,可以清晰的看到学生的问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引出新知、理解新知、辨析新知、应用新知。作为老师,最大的一个作用是:决定问题解决的顺序。这需要老师对所学知识有基于整个单元、甚至整个学段的宏观把握,不仅熟悉知识本身,更要明晰知识的来龙去脉;需要老师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能够较快的把握学生问题的指向,进而游刃有余的利用问题的解决贯穿起学习目标的达成。质疑式学习方式不仅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进而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教给学生质疑精神的可贵,进而加强学生的深入思考和批判意识;教给学生“尽信书不如无书”,进而让学生成为书籍的主人,从学习中找到快乐和成功。

     


    【撰稿:刘璇   山大附中洪家楼校区数学教师】

    • 集团微信
    • 附中微信

    版权所有 © 2011 山东大学附属中学

    ICP 备案号:鲁ICP备05001952号-13

    学校地址:山东省济南市洪家楼北路177号

    咨询电话:88378724、88375996

    公开邮箱:sdfz@sdu.edu.cn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洪家楼北路177号   
    邮编:250100   
    电话:88377096
    传真:88378724   
    校长信箱:sdfz@sd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