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山大基础教育集团十二年一贯制课程建设研讨会圆满结束
上百名骨干教师破题“十二年一贯制课程建设” 17门学科取得阶段性成果
7月13日,山东山大基础教育集团十二年一贯制课程建设研讨会在山东大学青岛校区顺利召开,来自山大附中、山大辅仁学校、山大附中实验学校、山东大学实验小学(蓝谷小学)、奥体中路学校,141名骨干教师,经过十天的政策解读、专家引领、分组讨论,17个学科十二年一贯制课程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要注重对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
14日,赵勇校长就未来社会理性培养的家长进行了集中阐释。
“我们无法预知未来社会的样子。”赵勇校长表示,既然社会在变化,市场在发展,那么也就必然需要一种转变,一种“从管理到治理,从组织到激活”的转变。
纵观企业发展的规律与形态,在信息爆炸的年代,科学技术更新换代速度超乎想象,曾经相对僵化的管理体制,只有通过改革,找准市场需求,才能真正释放出自身应有的活力。
不过,也必须看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兴技术所带来的变革性力量正在一次次刷新人们的生活。与它所带来的效益和惊喜相对应的,是人们对于新兴技术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的担忧。
“如此一来,学校就更需要培养有理性的人。”赵勇校长坦言,山东山大基础教育集团培养的孩子不应只是社会精英,对于所有学生来说,他们应当具备理性分析当下的能力。特别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能够准确判断自己的内心,不被外界干扰。
而理性的培养,除了学校理念、文化积淀与师资储备外,课程同样是一种育人载体、途径与媒介,通过这种媒介的传递,最终实现“人”的发展与理性思维的构建。这也是十二年一贯制课程建设的题中之意。
课程建设需具有持续性
分组讨论前,为了让十二年课程建设具有连贯性与持续性,针对2017年即将开始的山东省高考改革方案,山东山大基础教育集团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王波进行了深入阐释。
未来的高考将更注重学生的选择,打破文理分科限制,学生要从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地理六门学科中选择三科进行等级考试,这也被称为“6选3”。如此一来,仅选考科目就有20种组合方法,未来高校录取模式也发生了根本性变革。高考“指挥棒”的变化也就必然引发学校课程设置的变革。
此次研讨会,恰是一种“未雨绸缪”,为山东山大基础教育集团各集团校未来更好的发展、为应对即将到来的高考改革,打造可持续性的课程体系。
“其实,此次研讨会取得的成果已经超出我的预想。”赵勇校长如是说,未来的课程建设不再是单纯的凑材料,而是在现有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统整。“我们的课程从横向上来说既要面向所有学生,从纵向上来说,还要具有持续性。在尊重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适时地给予营养。”赵勇校长表示。
专家助力十二年一贯制课程建设
7月20日,山东大学外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俊菊,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宋树杰专程来到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助力十二年一贯制课程建设,拓展教师课程建构思路。他们分别对课程建设的方法、未来高中课程安排实施意见进行了详细阐释。
“其实教学应当更加注重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理解能力的发展与高层次认知。”王俊菊院长表示,未来的课堂,教师不应过度注重知识点的传授与考查,还应就学生的整体认知能力、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根据最新英语课程标准,高层次认知能力、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将逐渐成为主流,这也就要求老师从传统的教书匠向引领者转变。”
同时,随着新高考改革方案的出炉,山东高考改革的正式启程,未来高中学校课程安排也就必然发生根本性转变。宋树杰副院长针对即将出台的新高中课程安排指导意见,结合新高考方案下各高中学校的准备情况,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说明,并对高中学校下一步发展提出宝贵意见。
17个学科取得课程建设阶段性成果
“我都被我们感动了。”21日,十二年一贯制课程建设研讨会最后一天,数学组代表王道远上台进行阶段性课程建设成果汇报时的一句话,让不少老师会心一笑,这个微笑的背后更多地意味着感同身受。
五个校区、三个学段教师,经过多次分学科、分小组讨论,最终形成了17个学科的阶段性课程建设成果。从最初梳理过往成果,到不停打磨课程方案,确定课程模块与课程内容,再到深加工,确定每一门课程的适用范围、学分设置标准,再到最终十二年一贯制课程方案的出炉。这让不少老师惊讶于近十天的研讨成果。
对此,赵勇校长表示,真正能够推动一所学校进步的不是纸上方案,而是通过提升理念,用心做教育,形成了这样一支懂得研究与实践的队伍。“今天的成果让我感动,而未来每一位老师也要边实践边研究。山东山大基础教育集团会为每一所集团校、每一位在校老师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从而帮助课程建设能够顺利进行。”赵勇校长说。
【作者:文/图 朱紫瑛 来自:山东山大基础教育集团】